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使照明行业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开始了中国照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
1、光源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
1978年上海复旦大学成立了第一个电光源研究所,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同时,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56年由上海交大、南京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三校的无线电系、电子系整体搬迁所组成,现名为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正式开设了“光源与照明”专业)、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真空等专业以及湖北省沙市电光源技工学校又开始为照明行业培养和输送人才。
2、光源产业发展崛起带动整个照明产业突飞猛进
1949年全国传统电光源总产量为1250万只(基本全是老式白炽灯),到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时总产量为8亿只(绝大多数为老式白炽灯),1999年发展到24.5亿只,2000年53.5亿只,2006年110亿只,2012年达到约200亿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了约1600倍和25倍,而且除极个别光源灯种外,我国国产光源的种类齐全。
但是,卤钨灯和节能灯发展之前,由于白炽灯和荧光灯作为我国量大面广的光源产品主要是靠低水平的单机机械化或联动机械化生产,其生产装备及原材料与国外发达国家照明公司相比差距太大,例如即使是我国引进的荧光灯生产线其生产速度也才1200支/小时,最多2000支/小时,且操作人员多,成品率不太高,而国外最高速度已达7000支/小时,自动化程度及成品率非常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双端卤钨灯和单端低压卤钨灯开始在国际市场需求逐渐旺盛时,由于国际上没有形成高速生产线,我国正好依靠人多、劳动力便宜,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广东佛山地区迅速形成了产业群,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佛山灯泡厂,它与香港佑昌公司合作,利用佑昌公司把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佛山灯泡厂由此起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后来单端低压卤钨灯与稍后崛起的紧凑型白炽灯一起也带动了花灯吊灯灯具、壁灯、筒灯和台灯灯具大发展。
而我国照明产业真正全国性崛起是从节能灯大发展开始,节能灯大发展节点始于1985年欧斯朗推出电子镇流节能灯传入我国,虽然之前我国节能灯光源已经开始研发并采用电感镇流器,但因其笨重和灯管纯手工制作技术不过关及产量低、成本高、外观差等原因,导致到90年代中期已经历了三起三落。90年代中后期,节能灯大规模生产的关键设备“自动弯管机”的出现,以及其它单机机械化生产设备出现,使得我国节能灯开始全面发力。同时,凭借节能灯形状各异,品种繁多不利于、不适合国际大公司的自动化生产,但很适合我国依靠人工的单机机械化,单机手工生产,由此我国节能灯逐步发展并在主要形状规格走向高度自动化而大发展起来,形成了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等节能灯产业大省,逐步占据85%的国际市场。
我国光源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灯具的大发展,例如低压石英卤钨灯带来了全新低压石英卤钨灯导轨射灯系列商用灯具的发展;节能灯带动了室内筒灯、吸顶灯、台灯等灯具的大发展;细管径蝶型、环型荧光灯取代粗管环型荧光灯带动了室内吸顶灯具的进一步大发展;细管径T5直管型荧光灯带动了室内吸顶铝材办公灯具和荧光灯灯盘的进一步大发展。